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新曹操传

第五章 到洛阳

新曹操传 天河 4068 2025-04-05 02:17

  第五章到洛阳

  离开洛阳十里,便有鸿胪卿手下的小吏们在城外迎候各地推举的孝廉。除了我们之外,也已经有三四拨人马在这里等着了。这些小吏们的官虽然是买来的,(桓、灵二帝十分胡闹,公开卖官鬻爵,上至三公,下至马夫,都明码标价,任买任卖,越发做大了各地有钱的豪族。)但因为来的都是将来的大官,并不敢得罪,反而殷勤有礼,服务十分周到。一个什么曹(就是现在的科级单位)的掾(正科长)一面向我们告罪,一面说也许还有别郡的孝廉也将抵达,因此请我们稍等片刻。他的态度十分恭敬,我们也十分理解。不一会儿来自九江、吴郡、豫章郡等地的孝廉也赶到了。掾看看天色将晚,估计不会再有人来,便引领着我们向城里走去。

  同行的孝廉一般也都是贵族子弟,但像我这般富有的不多,而且有的年纪很大,没有像我这样年轻的。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能够被朝廷忠臣听说或者被皇帝知道从而征辟为官,那是十分困难的,除非是当今名士,除此之外,能够被地方官员推举,便是做官的唯一途径了,当然,如果有钱去买官,那自然另当别论。来自吴郡的孝廉叫郭恺,来自九江的叫孟轼,在我之前抵达的来自青州平原郡的孝廉年纪很大,叫做田豫,余者还有三四位,一时之间,也还没有熟识。

  一般的孝廉在洛阳都没有居所,

  不过我名义上的祖父曹腾乃是刚刚过世的太尉(历史上他很快就死了),在洛阳也有一些产业,因此,我这个小主人来到洛阳,还是很有地方可住,然而其他人就不那么幸运了,所以大家都只能暂时住到鸿胪寺(寺在古代曾经是官署的名称,并不是佛教道场的专称)的官舍里面。这里地方虽然不大,不过收拾得不错,每一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个孝廉在这里居住,然后又像种子一样播散回各地去。

  我们一行二十多人抵达了曹腾过去在洛阳买下的大宅院,这所大宅院之所以没有在曹腾去世之后立刻就卖掉,那是因为曹家在天下官员中还是有一些门生故吏,在京城里保留这样一座大宅院当作据点还是很有必要,把它当作曹家和夏侯家在京城的门户脸面也不错,有一家夏侯家的旁支在这里看守宅院。

  然而刚刚住下,就遇到了一件让我十分尴尬的事。我上了厕所,向这里的仆从索要厕纸,他却给了我几片“厕筹”。所谓厕筹是削薄了的软木或者竹片,用来净臀。我看了看手中的木片,真是哭笑不得。在归义庄的时候,我总是用一般的纸甚至丝帛来当作厕纸,后来就用甘蔗渣做的粗糙的纸,这个纸虽然粗糙写字太差,却很柔软,我还从来没有用过厕筹呢。

  “取纸来!”我说道。那仆人呆了一下,还以为我要在厕所里写字,去拿了纸笔过来,嘴里还说:“小主人,在厕所里写字,不太恭敬吧。”

  这人竟是一个忠仆,不盲从主人,还能为我的名誉着想。

  “谁说我要写字了!”我笑道,“我还没有乖张到如此侮辱斯文,只是我实在用不惯这厕筹,你给我几张没有字的纸代替。”

  那仆人松了一口气,把纸递给我。我从厕所里出来,对他说:“你叫什么?”

  “小的姓宋,没有名字,大家都叫我宋狗子。”

  在这时代,所有仆人之中,以伺候上厕所的仆人地位最为低下,古代把上厕所叫做“更衣”(显然厕筹是擦不干净的,所以必须要换衣服),而伺候更衣的是地位最低下的仆人,即使到了唐代也是这样,所以骆宾王在《代徐敬业讨武氏檄》中,特意污蔑武则天“曾以更衣入侍”,也就是曾经是伺候唐太宗上厕所的人。这宋狗子大概就是这里最倒霉的仆人了。

  “好,我给你取一个名字,就叫做宋顺,怎么样?”我倒有心栽培他。

  “多谢小主人赐名!”宋顺显然很激动。他家世代卑贱,他的姓也只是祖上给别人作家奴的主人家的姓,但现在他不但有姓,也有名字了。

  第二天到少府的吏曹(人事科)去报了道,居然还发给我一些钱,说是在洛阳厚职的时间里给我们做生活用度的。这是从汉武帝时代起就有的好规矩,是怕孝廉们因为家贫而在京城陷入尴尬境地,有这样的好制度,看来国家行政还没有崩溃,心里面高兴多了。

  既然离分配官职还有几天时间,大可以游玩一下洛阳,到了洛阳,有一个地方万不能不看,尤其是对于一个回到汉末的现代人,这个地方就是洛阳白马寺。虽然这个时代的佛教还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想想看这白马寺乃是天下佛寺的老祖宗,焉得不看?

  骑着白马,带着从人来到这名震天下的白马寺,给人以一种强烈的震撼,这里的建筑并不巍峨,这里的香火并不繁盛,但是在空气中却自有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淡淡的花香,轻轻的钟磬声音,以及仿佛背景音乐一样浑厚念经声,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庄严神圣的世界。

  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却对于这种文化圣地保持着尊敬的态度,从门口进去,就看见有几个大水缸,里面盛满了清水,用竹筒从中舀了一些洗了洗手,就向殿堂进去。

  此时的白马寺和后世的所谓寺庙有着极大的不同,首先,并没有大尊的佛像供参拜,也没有很多的光头和尚在这里修行,只能从墙角,梁柱或者摆放在地上的石雕中能看出一点佛教的犍陀罗装饰风格。此时的佛教还是小乘佛教,而且也没有后世的那种不许结婚,不许吃肉,斋戒、光头这样的清规戒律。

  要说起佛教,这里面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讲,以前的和尚和佛教修炼者,是不需要守斋戒、剃光头以及不能结婚等种种清规的,这些清规是汉传佛教的一些特征。首先确立这些清规戒律的,还是一个大人物,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这个人活到了八十多岁,是难得的长寿皇帝(最后他是被饿死的)。他除了是一个比较出色的开国皇帝之外,他还是一个佛法精深的佛学家,有很多学术水平极高的大部头的佛学专著,他自己也屡次剃度为僧,逼得他的文武大臣被迫向佛寺贡献天文数字的金钱以赎回这个“皇帝菩萨”。正是他通过非常高深的研究确立了佛教徒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模式,他之后的和尚才是我们今天知道的这一种。在他之前,和尚们是没有那么多的规矩的。

  言归正传,白马寺里的人极少,与其说这是一个寺庙,倒不如说是一个中印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除了有少数一两个远道而来的印度学者,其他的都是中国的学者和信徒。几百年来,白马寺里翻译梵文佛经和其他印度文献的工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数量庞大的经文和书卷被保存在这座百年古刹里面。其中少部分已经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绝大部分则原封未动保存在这里,直到兵荒马乱把它们全数烧毁为止。

  不错,在我的长远计划之中,我自然是打算征服印度的,但是征服印度是一回事,吸收印度文化,学习人家的长处那是另一回事。在艺术、天文学、数学方面,古印度的确在很多地方比我们做得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就要有一种世界性大国的胸怀。岂止是印度,这时代的罗马帝国、美洲的阿兹特克人、玛雅人都是文明竞赛中的佼佼者,即使我将来可以消灭它们,也不必摧毁所有他们的文化成果,我们近代的落后,就是由于吸取其他文明精华不够所造成的。

  白马寺住持是一个会说中国话的印度学者,他见我态度虔诚,满脸尊敬,而且衣裳华贵,举止不凡,便亲自上来接待。梵文是举世公认天下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古汉语也差不多,这学者能够精通这两门学问,实在难得的很。

  我一上来,就用阿拉伯数字、代数和几何学把对方给镇住了,对方万万想不到我居然还懂得印度发明的阿拉伯数字,而且增加了一个符号“0”。我便乘势向他提出让我派出的一些人员到白马寺来做学术访问,交流印度科学和汉学的精髓,我准备把天书中基础数学的一部分拿出来,传授给白马寺的印度访问学者,但作为交换,应该允许让我的人员抄写存于白马寺内的各种典籍。另外还附加一条,如果白马寺遇到危难,白马寺内的学者可以到豫州谯郡去避难。那个印度主持被我转得迷迷糊糊,但是他是学者,能够多学点东西,自然是大有好处,至于那些经典,本来就是用来传播给中国人的,所以就答应了。

  解决了白马寺,我心情愉快地走了出来,心里越发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我仿佛就是一只采摘学术的蜜蜂,哪里有学问,我就到哪里收集。即使我来到汉末什么事情也不做,仅仅保存下来这些将会损失掉的珍贵文献,那也是不虚此行了。

  哼着小调,我在洛阳的大街上漫步,洛阳之繁华有些儿出人意料。此时洛阳人口约有一百万,为了支持这一百万人,每天都有数量非常庞大的车队进入洛阳,送来了丝绸、麻布、陶器、粮食、木柴、盐以及其他生活用品。洛阳附近的山林早就被樵夫们砍得光溜溜的了,所以打柴必须要到非常远的郊区去,光木柴一项,就需要数万樵夫和数千辆马车,另外加上各级官员的马车,运送商品的马车,仅仅在洛阳城,就需要近五万匹马,同时还需要配备两万名以上的马夫。想想看这个城市的街道有多么拥挤。街道上人挤人,马挤马,声音嘈杂,气味难闻,人畜粪便到处都有,苍蝇蚊子纵横街巷,然而洛阳人却似乎十分习惯。相比之下,谯郡就要好得多了,自从我教会那里的人们轮作和施肥,每一个农民进城都会带上一个大桶,出来的时候装着粪便用来肥田。这不但解决了很大的粮食问题,也解决了很大的卫生问题。

  拥挤归拥挤,洛阳市面上却并不怎么繁荣。汉代是不许随意开设商店的,所有的商店或者批发点都必须设在两个集中的市场里面:东市和西市。商人作为贱民的一种,他们的居民区必须要和官员、贵族和百姓的隔离开来,免得造成“污染”。

  东汉皇宫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即使只是在远处遥望,依然看得人心襟动摇,让人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然而,所有的宫殿都是土木结构,虽然装饰豪华,工艺精湛,却都不是永久性建筑物,极其容易被兵火所伤,所以虽然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精湛,却却都是空中楼阁,害得我们在后世的子孙只能去倾慕欧洲的华丽城堡和古建筑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大规模推广石头堡垒建筑,要培养大量的优秀石匠,再配合我带来的产量很少的水泥,完全可以创造出一系列光辉灿烂的建筑奇迹出来。

  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天,回家处理了一些事情,就开始写起拜贴来,打算明天去拜访一些王公大臣,尤其是当世重臣,比如卢植和皇甫嵩,至于太监嘛,一定要保持距离,以洗刷掉自己身上的宦官背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