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伊犁
伊犁这个名字,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有的,但是在这个时空里,这个名字却是我叫出来的。在此之前,并没有什么人管这一地区叫做伊犁。只不过当我制作皇舆图的时候已经在这里注上了“伊犁”这个名字,所以既然是圣人皇帝亲自命名,以后朝廷和地方当局自然也不敢擅自改动我定的名称,全部把这里称为“伊犁”了。
伊犁地区在被帝国征服之前有六个土邦国,原住民都是中亚雅利安人,金发碧眼那一种,不过并不是希特勒所称的雅利安人,那只是他为自己德国的日耳曼民族脸上贴金,想攀上一个历史悠久具有较古老文明的祖宗——这是一种很可怜的做法,显得德国人多没出息啊,其实一个有志气的人要证明自己,大可不必攀亲靠祖宗,而且以德意志民族自身的成就而言,已经足够令人肃然起敬了,用不着找个伟大的祖宗来让自己显得更光荣。言归正传,该地区目前被帝国划分为三个郡,大约有四十来座城镇,辖区面积基本上覆盖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的所有可居住地区。此地所产瓜果,因为品质优良而闻名遐迩,尤其是天山脚下所产苹果,号称天下第一,有时候也会被用火车快速运输到北京,当作贡品放进皇室的水果盘。
不知不觉进入了帝国州郡覆盖的本土地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路跟着我们一起走的罗马人知道了帝国与罗马开战的消息,由于传说得有鼻子有眼,一些人也开始渐渐相信夏国人有这么一种依靠空气迅速传播信息的办法。很多人看到了队伍里旗兵的骑射之后也越来越相信罗马军团不是对手。一些人甚至开始转移注意力,从研究我们的马蹬改为研究我们的复合式弓箭。但是据我所知,帝国所用弓箭制造工艺非常复杂考究,材料也和罗马的截然不同,一般人根本是学不会如何制作弓箭的,严格地说,在现阶段制作一支好弓箭,其实比制造一支步枪更难更麻烦。毕竟弓箭要靠手工,而步枪已经主要靠机器了。
世界上常用射箭的方法有且只有两种,欧洲人用地中海式射法,东亚人用蒙古式射法。地中海式的射法比较精确,他们的弓箭是单体长弓,用食指中指来拉弦。中国人用蒙古式射法,用大拇指拉弦,食指和中指扣住,力量大,射程远,威力强,但是精确度就稍差一点,弓箭都是复合式,个头较小,力量强劲,外观和设计、使用方法与罗马人用的单体弓迥然不同,可以看成是完全不同的物体。因为要求的力量太大,极易割伤大拇指,所以中国人射箭必须要使用扳指,套在大拇指上拉弦。欧洲人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扳指,所以当队伍里这些罗马使者看到我们的弓箭和扳指时,还以为是什么生活用具或是放牧用品。为了弥补中国弓箭精确度的不足,中国人又设计制造了威力更强大的弩箭,精确度高,射程远,威力大,就是射速很慢,关于这个,此时的罗马人更是听都没听说过。随着对帝国生活方式和军队的不断深入了解,罗马人越发相信中国人说的在大马士革全歼三个罗马军团和在亚历山大城清扫罗马驻军且没有遭受什么伤亡并不是在吹牛,很有可能是真实的。因此其中一部分人在观察到我国的弓箭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之后也更加谦卑地向我们学习,不过至少还保留着一种大国使者的气派威严。等到他们看到伊犁火车站时,事实终于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击倒了。
当这些罗马人第一眼看到铁路和火车的时候,所有人都傻眼了。钢铁,这是可以让每一个罗马将军梦寐以求愿意为之顶礼膜拜的第一流的钢铁,这是高强度,不易被锈蚀,被大量使用的高质量钢铁,就这样静静的铺在枕木上,望不到边。一座巨大的,拥有很多个钢铁轮子的大铁疙瘩发出轰隆隆的声音,趴在钢轨上。有人告诉罗马人,这样的铁路,这样的铁轨,帝国已经铺设了三万公里,这样的火车,我们已经拥有四千多辆。罗马人终于承受不住心理上的打击,很多人举止失措,哽咽着扑向铁轨,有的敲打钢轨,有的敲打机车,有的瘫倒在火车站台上。单是在这个小小的火车站上,罗马人看到的钢铁就超过了整个罗马城钢铁的总和。罗马人看到那些他们甚至都不会舍得用来锻造兵器的好铁只是被用来制造铁钉,看到在罗马被视若珍宝,与黄金等价的纯净的玻璃大片大片地被镶嵌在火车车窗上,望不到边,这些人简直要疯狂了。如果说夏国皇帝拥有几辆用最好的钢铁、金银、珠宝、玻璃制造和装饰的马车并不很难让人理解——皇帝终究只有一个,皇帝再怎么奢侈也不稀奇,可是当他们看到满街都是用钢铁和玻璃制造的马车到处跑的时候,这些人除了惊讶就只有妒嫉了。如果说连老百姓都可以这样大规模地使用钢铁,那么夏国自己的军队(不包括那些旗兵)究竟是用什么锻造出来的?
罗马人最开始还以为夏国未必赶得上罗马帝国,尤其是在参观过印度的情况后更加加深了这种印象,而且并不相信夏国还有一块比印度更加辽阔富饶的土地的说法。等到来到中亚,观赏到浩浩荡荡的轻骑兵,罗马人至少还可以告诉自己,夏国的军事实力或许跟罗马不相上下,但是罗马的富有和壮丽毕竟是夏国比不上的。但是当他们来到伊犁,亲眼看到夏国人是这样奢侈地使用钢铁和水泥,这样大量地使用玻璃和丝绸的时候,罗马人很不幸的发现,罗马城内的任何一个贵族,其生活水平甚至还不如在伊犁的一个最普通的华族平民。就连街头巷尾卖水挑粪的土著挑夫都可以穿缎子织就的布鞋,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呢?
罗马人甚至还被告知,伊犁只是帝国本土西面最最边陲的城市,从这里到夏国的首都还有一万华里,如果骑好马,则至少还需要三个月的工夫才能到,不过如果坐这些大铁疙瘩的话,则最多只需要十五天。至此,罗马人已经无法理解夏国是多么巨大辽阔,是多么富有强盛。罗马人认识到一切在罗马被认为是罕有和珍贵的东西,在夏国都是廉价和应有尽有的,一切罗马的知识和文化,在夏国都是微不足道陈旧落后的,一些在罗马被认为只有最高贵的人才可以使用的东西,在夏国都被最卑微的人滥用,夏国最低贱的人的生活也比大部分罗马贵族要好,夏国的小孩子的知识都要比罗马的很多学者丰富。很多人承受不了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而生起病来,我却不愿让他们就这样躺下,命令把病人都拖上车。
或许是因为有种小人得志的意思吧,我就那样喜滋滋地看着奴仆们把罗马人连拉带拽,或抬或推地都塞进了几个闷罐车厢,然后才心满意足地上火车。我坐的是一列新火车,听说是豫州一个最著名的机车制造公司的产品,特意从北京被派来接我的。我们的火车大概每过五年就要出一种新型号,皇帝照例只乘坐最豪华最安全最先进的御用专列,那些用旧了的专列就被改成了客运列车,依然奔驰在铁路线上。皇室上车之后,车站上的工人开始拼命往专列里装新鲜瓜果蔬菜,至于珠宝供品却被搬到另外的火车上。我这一趟出门也算满载而归,一路“搜刮”来的珠宝名器装了一整列火车,大部分随行人员只好分散了乘坐一般的客运班车回京。哦
这条铁路建起来并没有几年,作为一条战略运输通道,从伊犁到天水的这条铁路更大的价值在于稳定整个帝国西部地区,加强西部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该地区更快地融入华夏,更好地发展,因此该铁路的经济性被放到了后面。如果是从正常的商业角度来说,这条铁路是不应该建造的,因为投资过于巨大,而经济收益却不成比例。但是正如我说过的那样,战略运输通道的意义不能以经济角度来衡量,这条铁路更大的意义在于社会利益和地缘战略收益,没有它,不但难以稳定西北,要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戍守,更加不能指望这么早出兵欧洲,更加不能获得辽阔西北发展后获得的丰厚经济收益。这就好像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耗费倍于西藏国民生产总值的巨资打造青藏铁路的意义是一样的。目前来说这条铁路并不亏损,至少能够保本运行。相比之下,内地的所有铁路都在大赚其钱,甚至有很多私人建造铁路,成为铁路大王。
坐火车的感觉很好,目前来说帝国并没有任何一种交通工具能比火车更快。我的御用专列非但舒适平稳,而且装饰也十分豪华。由于我提倡简约朴素,因此该车主要采用铜饰,外面镀金或银,即便如此,也已经纸醉金迷富丽堂皇,不亚于一座移动的临时行宫。而且据称速度也比我上一次坐火车快了一些,只是我归心似箭,感觉却是慢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