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帝国的百姓来说,谈论向西拓殖乃是一件令人轻松愉快的话题,在欧洲定居也是令人期待的幸福美满的田园牧歌,然而对于东欧当地的斯拉夫人来说,东方势力的入侵却是一首血与火的奏鸣曲。有人得到就意味着有人失去,我们既然要向华族移民者发放土地,这土地从何而来?自然是从当地土著人手中买来,抢来。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说是买,倒不如说是欺诈:用一两个玻璃珠子换一条村落,用七八斤生铁换十来个妇女。
曹彰率领他手下的华族军民十万余人在平京定居下来,开始建造整个城市。他的气魄很大,平京的城市规模被规划得丝毫不亚于北京——当然,我们本来也没有打算把北京建造得很大,只是用来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使用,真正的大城市是南京,上海,沈阳,天津和陈留谯长安洛阳这样的地方。气魄大就意味着建设规模大,为了搞基本土建,曹彰自然需要数量非常庞大的劳动力。然而平京地方哪里来的人力?自然是到周边各野蛮部落去抢夺壮劳力。曹彰自己固然是不愿意再颠沛流离总是出兵作战,如今也收下心来安安稳稳坐在中军帐里辛苦治政。华族军队空闲下来不过是操演操演,建造军营,但他手下的旗兵尤其是他自己的镶红旗则是自由自在纵横乡里,拼命去给他打仗,搜集些男男女女送到平京,然后分配到各处,或者是城中的建设工地,或者是城郊的农场种植园。此时的东欧大平原上像东北一样密布的是森林,而且由于气候寒冷,这里的森林虽然长得慢,但木材的品质却绝对是第一流的。以整个东欧大平原的辽阔而言,几十万人就算一年到头光砍树,一辈子也砍不完。有鉴于周围数量空前的森林资源,平京和各地华族定居点的建设受惠不少,平京在暂时无法获得钢泥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采用木制建筑。要说曹彰订购的一些机器设备包括两座钢铁厂、一座钢泥厂,一座造纸厂、一座纺织厂的全套设备已经从长安启运,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大型设备最多只能通过铁路运送到伊犁,剩下的道路就需要拆开来历尽千辛万苦送到平京去了。而且限于马车的运输能力,太大的部件也不可能运送,所以曹彰即便辛苦获得了这些设备,工厂的规模也是很小的,只是聊胜于无,总得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才能要求数量和质量。
过了一整个冬天以后,曹彰他们的电报打来说平京其实也不算很冷,跟东北差不多——曹彰过去经常去东北打猎练兵。自然条件则比东北和北州都要好。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都异常丰富,土地平坦开阔,肥沃美丽。当地的土著人虽然脑子比华人略苯一点,但身体强壮,吃苦耐劳。当地的妇女虽然不如华族妇女那样清秀美丽,身上还散发着各种各样浓重的味道,但在女人很少的时候看她们,倒也耐看得很,别有一番魅力。华族军民广泛地娶当地妇女为妻妾,就连曹彰本人,也向我请示娶了一个当地大部落酋长的女儿为妾(确切地说是当地大部落酋长把女儿献给他了),并使用了十二名斯拉夫少女做身边的女仆。当地妇女金发碧眼,皮肤比华族人略粗糙一点,样貌却是不差。曹彰收拾了一些当地土著少女,大约四五百名,照着当年曹丕征服印度的榜样送到禁宫来当宫女。当地的马匹虽然样子不太好看,但身材高大,也很耐劳苦,但爆发力方面不如强壮的纯血马,耐力方面也不如我们的河曲马和阿拉伯马的新种,曹彰没有好意思把顿河马也送到北京来。我对北欧血统的妇女比较有好感,考虑到华族一夫多妻的特性,妇女总是不足,便让曹彰适当的多搜集一些妇女运回国内,自然会有人口贩子把她们运到日岛去卖——在本土拐卖华族妇女是重罪,但拐带外族妇女到日岛买卖是合法的。
七五五年六月份,东北六州的最后一个县也建制完毕了。历时十五年的东北开发,至少在组织上是完成了本土化建制。东北的开发巩固除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之外,也意味着帝国将永远不会再受到任何形式的北方边患威胁,已经消除了一切北方隐患。我们的东北六州总面积五百二十万平方公里(包括东西伯利亚和俄罗斯远东边疆区的大部分),共建成七十二郡,一千三百六十多个县,两千六百多万人口。平均每县不过两万多人,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依然非常小,到处都是荒山野岭。我们前前后后从关内向东北输出了近一千万移民,剩下的都是当地辽东华人、东北土著人和新生儿童(新生儿童占很大比例)。东北建制的完毕也宣布了帝国不再以官方名义组织向东北的大规模移民,移民方向将主要转向西方和南方。以后在北京和天津大概再也不会出现浩浩荡荡的移民北上的队伍了,反过来,或许几年之后应该是从东北浩浩荡荡西进才是。以后或许还有零零星星的一两个县建立起来,但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几天建一个县,几周建一个郡那样繁忙了。
与此相对应的,在这个月,我正式宣布建立了米州。米州现有人口六十万人,主要是在后世泰国中南部平原地带。米州地方是整个中南半岛中最平坦肥沃的地区,也是李通兵团也就是南军定居屯垦的地方。米州每年通过海路向北京输送三千多吨品质极好的贡米,朝野上下人人喜欢,而且中土的大贵族也常有人买来吃,米州因此闻名遐迩。与其说江南是水乡,但是到了米州才能知道什么是水乡,什么是稻田。那里的沼泽湿地简直就是专门为了我们种水稻而天造地设的,不需要进行任何水利建设就可以最快最方便的种出最好的稻谷,而且产量极大。米州并且出产一些非常好的木材,那里植物生长迅速繁茂,物产惊人地丰富,定居者们说他们即便不进行农业生产,光靠吃香蕉野果,也足以度日。当地气候温暖湿润,夏天倒也不热,人们穿着短装,一年也用不了多少纺织品。如果硬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当地人懒惰矮小,妇女也黝黑难看,不堪使用。所以地位高一点的华人都不愿意娶当地妇女,只有最穷的华人才那么干。由于我们航海技术尤其是轮船的出现,使得我们海运的速度稳步提高,据说在南京的市场上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热带水果比如菠萝什么的。据说曹植在台南建造了很多大种植园,其中有些就是生产水果的,生意做得不错。
既然已经占据了中南半岛的核心地带,我于是下达命令,鼓励百姓向南迁移。由于国家重心是在北方,淮河以南的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南方地区缺少移民海外的人口基数和条件,何况南方地区自己的州郡都还没有真正充实起来,新建的赣州福州贵州云州等等还是人烟稀少,因此我也鼓励北方各州向中南半岛移民。移民有助于缓解环境压力,保持良好自然生态,而且有助于消除边患等作用。比如说,北方局部地区的人可能会为了烧柴犯愁,因为一些城市周围的山林很容易被砍伐掉,但到了米州,在那里的热带雨林里,以我们现阶段的人口密度和采伐能力,随便你怎么砍,也不及雨林的自然恢复来得快,根本就不存在缺乏木柴之说,因此北方人到了中南半岛,往往会对这里的温暖气候、丰富而洁净的水资源、不需费力的燃料来源这些优点赞不绝口。
一份来自豫州的报告显示,合成氨行业的急速扩张带来了很多的成果。除了应用于军火之外,豫州的重化工业也因此获益匪浅,最近甚至有一家合成氨厂开始生产尿素之类的化肥了。过去非常非常紧缺和昂贵的合成氨,如今竟然多到开始生产化肥,这也算是一大进步了。东北的合成氨产量大约只有豫州产量的三分之一,提供给军火工业尚且不够,根本谈不上化肥一说。当然,帝国的粮食产量绰绰有余,有了化肥进一步提高单产,也不过是节省了一些农业劳动力,况且化肥十分稀少昂贵,并不是随便什么农民都用得起的。虽然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说化肥的意义不大,但从长远来看,毕竟还是很有意义的。
另一份来自海州的报告显示,有人在太平洋的一些小岛上找到了储量无法估量的磷酸盐矿藏,都是海鸟的粪便经过数万年的自然累积变化而成。磷酸盐除了可以提供给重化工业之外,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磷肥来源。一些太平洋小岛国比如瑙鲁,就曾经以出口磷酸盐而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最富有的国家。当然,如今的太平洋完全被帝国占据,帝国海军甚至已经在夏威夷群岛上建立了海军补给基地,所以整个太平洋所有的资源都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