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赵恩王毅誊宝书昭示世人
第449章
赵恩王毅誊宝书昭示世人
梅尔讲完话,甄锡含泪听毕,知道人一定会死,梅尔姐姐算是大寿限,虽比不得南山寿星佬,可梅尔历经几个朝代,亦算不错。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梅尔交代完后事,就是对铜镜有些依依不舍,于是对甄锡言道:“人在铜镜在,人亡铜镜走,为了给铜镜一个好的去处,哀家命汝将铜镜送往文帝刘恒处,命其妥善保管。因铜镜记得这些故事,可以口述出来,让人记下,将故事记在正副本上,分别隐藏,将来必定被人发现,则让世人引以为戒,算是一件大功德,免得后人再犯曾经先祖犯过的错误,免得生灵涂炭。”
“汉文帝治国,会让人民幸福吗?”甄锡问道。
“铜镜子所言,汉文帝比以前的任何皇帝都要贤德,百姓将要享受几百年的好日子。铜镜献给文帝,才是最好归宿。不可将铜镜子与哀家同葬。铜镜子所知道的事情,非常详尽,若要完全记录下来,并非一日之功。此事非同小可,望贤弟不辱使命,完成要事。”梅尔言道。
“臣记住了,一定完成任务。目下,弟已经老迈不堪,不久将追随姐姐而来。在离世之前,定当完成此事。”甄锡言道。
梅尔点点头,示意他退下。
甄锡知道梅尔陛下接近死亡,死前将后事交代清楚,可以安心上路。
梅尔等甄锡走了,问铜镜子道:“哀家身后事无法主宰,还望汝多多留意,尽量让编纂者写出详尽的东西,这些故事,比刘邦得到的藏金洞还值钱。金银是流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还希望汝以历史典籍为证据,好让后人写出告诫之言。”
“启禀吾主,只管放心前往,许多史册典籍,都无法一一记述详尽,无法还原历史原貌,惟独口述方可。只是要遇到有缘人才行。”
“有缘人在哪里?”
“不在当今盛世,而在将来某一天。恐怕吾主已经不在人世。”
“是啊,活了一百多岁,也值得,比其他宫廷之内的人,要幸福得多。”梅尔言道。
“吾主,将来吾要被汉文帝珍藏,大概刘邦创造的大汉王朝能持续四百年,然后,吾将在明洪武年间,被人发掘于神农架藏经阁。到那时,必有人将前朝历史一一描写清楚,吾将沉寂多年,然后再重返人间,《铜镜宝鉴》将劝导多人,多行不义必自毙,需要积善,必有余庆;不能积恶,免得有余殃。”铜镜子言道。
“如此甚好!只是我们主仆一场,不知能否再见面,何时见面?”梅尔问道,百感交集。
“吾主,其实吾主乃上苍之女,假借大狼国国王降世为人,经历一场劫难,但以后便是福气绵绵无穷尽。上苍派汝下凡,目的是成就大汉王朝盛世,大狼国盛世,目的就是上苍顾念地上万民疾苦,故要借助吾主的手,以及刘邦的手,来成就上苍体恤万民的恩德。不成想,那些名将,不懂顺天承命,一味刚强,结果自招损失。那张良懂得天书,知道示弱,并且急流勇退,是好样的。惟独苦了韩信和萧何,弄得不得善终,实在可惜。至于项羽、范增就不必多说。上苍借着项羽的牺牲,为的是成就刘邦的辉煌,借着这个机会,可以让天下庶民得到安歇。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将来必有刀光剑影,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不过,此乃人心所致,上苍清楚,可是上苍给了人民自由选择的心思意念,人类没有善用自由权,结果生出许多烦恼来,要想杜绝战争,回到和平,必须要以和为贵,与邻邦保持良好关系,杜绝以战争或者暴力来解决纷争。”铜镜子言道。
“甚有道理!哀家请求,在哀家离世之前,汝不得离开哀家,不知可否?待哀家回归天庭之时,汝可自由,回到未央宫如何?”
“当然可以。本来,铜镜子就是吾主的奴仆,理当为吾主效力。不过,上苍要召唤吾主回归天庭,奴仆不能前往,只有去文帝处,文帝定当妥善保管。不久的将来,奴仆一定会与吾主见面,到那时,吾主就有金刚不坏之身,任凭谁,都无法破坏主仆关系。到那时,吾主将与奴仆厮守到永远。不过,在见到主人之前,奴仆必须要完成《铜镜宝鉴》的口述和编纂之事。希望主人多多谅解。”铜镜子言道。
梅尔笑了,不再说话,想着这一生没有白过,心里甚得安慰;又想着原来自己是天使,是上苍的女儿,被派到人间,拯救大狼国和大汉国的国民于水火之中,就感到万分欣喜。这样想着,外面的晴空一声霹雳,梅尔的魂魄,悠悠上升,被上苍接走了。
当甄锡听到大晴天竟然打雷,知道大事不好,急忙赶到梅尔宫中,发现梅尔已经仙逝,只留躯壳在那里,恍若睡着一般,仍然慈眉善目,十分安详。
甄锡大哭,对外宣布皇上驾崩,全国臣民一听,皆撕裂衣裳,仆倒在地,抓起灰尘上扬,弄得个个都是灰头灰面的,哀哭之声,上达天听,令天地动容,日月失掉光辉,如此情形,经过九日,群臣拥立甄锡为皇上。
甄锡命令厚葬梅尔,然后找到铜镜子,按照梅尔意愿,将其送到文帝刘恒处。刘恒早已派人前来吊唁梅尔皇上,后来听说甄锡亲自来访,喜出望外,听闻梅尔临终所言,嗟叹唏嘘不已,感叹世事无常,难以预料。不过,梅尔得了善终,正应了那句话,叫作“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定会报。”要多多行善,及早行善,趁着手还有力量行善,不可推辞。这样,必然得到上苍的福气,从今生到永生,都是这样。
刘恒深得教训,于是更加勤俭为民,孝敬母亲,体恤万民,释放政治犯,减少税赋,让百姓安居乐业,减少军队人数,与邻邦交好,和平共处。另外,派使者结交远方的国家,互通有无,经商贸易,赚取金钱,发展生产,引进外国品种,提高生产力,让更多的子民受益。
另外,刘恒派人将铜镜子送到神农架藏经阁,妥善安放,日夜思考如何为民谋福,然后拥立太子,就是后来的景帝,教导其遵行儒家教导,推行孝道,让高祖制定的各种法律得到缓冲。尽量让法律与道德结合起来,尽量释放罪行不很严重的罪犯出狱,让罪犯投入到生产当中,从而为大汉帝国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以减少景帝的麻烦。形成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赵恩王毅听完故事,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展开笔墨,开始记录,直至形成后来的《铜镜宝鉴》。
王毅笑道:“原来师傅并没有《铜镜宝鉴》,只是激发我们的兴趣,让我们来记述,师傅的智慧,远在我们之上。”
二人领悟到张药师的良苦用心,于是奋发图强,根据铜镜子的自述,一一记录,最后完成编纂,成为传唱至今的民间经典故事,即《铜镜宝鉴》是也。
《铜镜子》最后一章发布了。写完此书,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希望诸位看官多多捧场,猛砸手中的票票,敬请期待新作问世。
(本章完)